本县概况

县情介绍

首页本县概况县情介绍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自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县,至今已有1785年历史。县域面积4053平方公里,现辖24个乡镇299个行政村35个居委会,总人口85万
  宁都被誉为客家祖地这里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现有130多个客家姓氏。这里是众多客家民俗文化事象的发源地,客家语言、客家信仰、客家节日、客家道情,都在宁都有清澈的源头,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田埠东龙村、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誗墓。这里客家遗存丰富,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戏曲独立曲种,宁都采茶戏是全国335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客家傩戏、竹篙火龙、桥帮灯等10种民俗文化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

    宁都被誉为文乡诗国。宁都自古“士尚诗文”,“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文乡”之誉添于明清。南宋时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誉全国,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这里崇文尚学、底蕴深厚,自唐至清,县有县学、乡有书院、村有私塾、姓有义塾;现今亦是远近闻名的教育大县。自宋至清,宁都中榜进士132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居赣南之首。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清代江西山水画始祖罗牧、肉眼发现新星的天文学家段元星、最早分离并在果子狸身上发现SARS冠状病毒的微生物学家管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等名人大家。
  宁都被誉为苏区摇篮。宁都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县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及通讯队的诞生地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军区驻扎地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以及最后阻击和被迫放弃的核心根据地是红军作战原则、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成立了少共国际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全县有 5.6万多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1.6万多人;建国初期授衔的宁都籍将军有13人,从“宁都起义”部队走出的开国将军有30人。
  宁都被誉为赣南粮仓。宁都是产粮大县,现有耕地80多万亩,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占赣南总产的五分之一,自古就有“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之称,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形成了黄鸡、黄椒、黄橙、黄茶、黄酒、乳业“五黄一白”农业主导产业,以及白莲、烟叶、蓆草、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产业,宁都黄鸡年出栏数量、脐橙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均居赣州市首位。宁都不仅是赣南“粮库”,还是资源“宝库”。全县有林地450余万亩,居全省第二。硫铁矿储量与开采价值居华东地区之首,锂辉矿为全国三大采矿点之一,铀矿储量大,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宁都被誉为赣江源头。发源于宁都北部的梅江河,自北向南流经11个乡镇,河道全长145.2公里,流域面积372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每秒91立方米,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境内有赣江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梅江国家湿地公园、大型水库——团结水库,592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纳入赣江源头保护区范围。全境有大小河流638条,盛大的水系滋养着这块享誉千年的客家鱼米之乡,孕育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72.1%,是全国首批100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之一。境内的翠微峰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凌云山、大龙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