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田间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为做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我县通过农事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农情信息的共享,合理调配农机,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确保粮食稳产增收。
在洛口镇的千亩水稻生产基地,满载农药的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沿着稻田匀速飞行,喷洒农药。针对当前高温天气,病虫害高发这一特点,我县农事服务中心有效对接农民需求,科学调派飞防治保队,对全县24个乡镇稻田进行飞防作业,大大提高水稻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洛口镇种粮大户赖小球告诉记者,无人机跟人工去相比,可以省时、省工、省力,还有一个就是节省成本,可以把病虫的损失降低风险,比如说,四千多亩土地,近期这个二化螟跟稻虫卷叶螟发生比较严重,如果请那个人工去操作,可能是六七十个人要七到十天,但是现在就是只要两台无人机,三天到五天就可以把它全部防护到一遍。
我县有耕地面积80余万亩,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但村民大多依靠传统手工喷洒农药,且农事信息不对称一直制约着农业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地依托农机合作社成立了农事服务中心,村民通过手机下单后,农事服务中心统一安排调配农机,不仅实现了农机和农情信息的共享,提高作业效率,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科技化。
“建立了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农机和农情信息的共享,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无人机植保,尤其是当前水稻卷叶虫等病虫害高发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无人机植保飞防,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完成施药,提高了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为水稻生产保驾护航。”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钟石生说。
据了解,植保无人机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适应面广、喷洒均匀、省工、省水、雾化效果好、农药利用率高等特点。通过对水稻开展无人机飞防作业,进一步缩短了防治周期,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助力农业高效绿色发展。(张春辉、胡振东)